江苏机械门户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账号
 
文章查询:
 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访谈
  最新图文
  资    讯 更多..
4 以智能制造赋能新质生产… 
4 国联智慧仓储科技(宁波)… 
4 高燃直击2024世界智能制… 
4 2024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 
4 “原始创新”获空前重视… 
4 专家:我国钢铁企业不断提…
4 人民日报评论员:不断开创…
4 各项工作能早则早抓紧抓…
4 宋涛会见马英九及参加海…
4 新华社社评:续写“一国两…
  法律法规 更多..
4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
4 中国出台能源法 专家称多…
4 江苏省工程机械产业高质…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七部…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
4 三部门关于印发《制造业…
4 国务院常务会通过《制造…
4 关于印发江苏省机器人产…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组…
4 省科学技术厅 省发展和改…
勇当“开路先锋”,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内容来源:      浏览次数:984      更新时间:2023-03-10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为江苏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如何下好产业科技创新这盘棋,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贡献?连日来,会场内的代表委员和会场外的江苏各界人士积极建言献策。

把握发展重要机遇,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新时代新征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江苏的重大战略机遇。”全国人大代表、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说,省科技厅第一时间召开专题党组会,对相关工作进行研究安排,立足江苏、着眼未来,科学谋划、系统谋划、精准谋划,把握阶段性特征、抓住突出性矛盾,找准战略定位和路径,提出务实任务和措施。

徐光辉说,要坚持“四个面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牢牢扭住江苏制造业根基,攻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整体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水平,实现科技、产业、人才有效联系和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集成推进一批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大力发展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建立健全顶尖人才培育新机制,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我们已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与省市有关方面协调对接,围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创新、重大平台升级、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高新园区提质增效、高端科技人才集聚、开放协同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专题开展调查研究,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要求,以实际行动助力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优良的创新生态。“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核心使命是为江苏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持续提供技术供给,支撑服务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说,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能源环保等重点领域,江苏产研院布局建设了72家专业研究所和重点领域集成创新平台,研发人员合计超1.2万人,着力突破影响产业安全的重大技术问题,形成技术创新持续供给能力。截至目前,转移转化技术成果7000余项,衍生孵化企业超过1200家,累计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下一步,将充分发挥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优势,以初步构建的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产业需求于一体的产业创新体系,遴选一批专业研究所、产出一批技术领先的标志性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引进优质创新资源,集中组织研发力量精准攻克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创新人才。”

苏州产业基础好、创新实力强,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苏州正全力构筑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市长吴庆文说,近年来,苏州不断强化创新人才引育,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最优环境,目前已集聚高层次人才34万人。苏州还不断优化整合人才政策体系,着力从强化金融支持、加大奖励力度等方面同向发力,大力引育顶尖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等。

“要进一步发挥教育科技人才战略性支撑作用。”吴庆文说,苏州将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创新政产学研金联合发展模式,大力培养复合型科技领军人才。支持顶尖科学家聚焦四大重点产业,牵头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化前景好的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高标准办好第十五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暨第四届苏州科学家日活动,努力打造归国人才首选城市,全面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工作品牌。

高效配置各方资源,

产教融合共建产业集群

高校是科技和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身处“物联网之都”无锡,江南大学主动对接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和长三角智能制造行业需求,围绕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率先在全国成立物联网工程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展“软件+硬件+器件”三位一体的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

“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需要进一步强化创新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遴选一批江苏可为、江苏应为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精准实施,重点突破。同时,加强校地合作,进一步完善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机制、育人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强化关键研发成果的转化应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表示,为更好地实现校企共同开展高水平合作研究,江南大学联合知名企业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已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产学研技术开发体系,在校内建成“协同创新大楼”,目前已入驻一批国内领军和骨干企业。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高校要提供人才的有力支撑。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张晓宏说,针对我国创新科技人才的现状——具有一流创新能力的科学家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我们要通过大学与龙头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汇聚世界一流创新人才,支撑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在联合体内实现从原始创新的基础研究到产业技术一体化创新;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释放研究型大学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技术创造生态环境,促进大学科研人员从原始创新的基础研究到引领性产业技术的一体化创新;通过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打造科技商学院等路径,培养高科技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急需的多学科交叉人才。

“科技创新包括科学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从科学理论创新转化为技术创新需要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王红军表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我们既要为推进技术创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又要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中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王红军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满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需求,这也是职业技术大学面对的挑战和课题,他期待更多行业领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带头,与学校共同培育高技能人才,政府也要尽快落实落地支持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各项政策。

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培育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

江苏是制造大省,面向经济主战场,江苏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要聚焦国家产业安全的重大需求,把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制造业研发高地作为突破点。这就需要推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在企业层面,需要培育更多具备生态主导力的企业,更好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要发挥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推动质量效率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省工商联主席刘聪表示,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要动员广大民营企业聚焦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关键环节,走好“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智改数转”提升之路,以更大力度提升创新能力。尤其是要把握协同创新的脉搏,选准技术创新的领域,向产业创新、技术突破的制高点发起“从有到优”的新一轮冲锋,以更大魄力突破关键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产业与科技协同创新,要告别“单打独斗”,主打“集团战”。2021年,盛虹集团牵头组建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成为江苏第一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两年来创新中心一直努力发挥平台效应,集聚创新资源,加快先进功能纤维领域的创新突破,搭建起以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国家级纺织品检测中心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供给体系,提升了全行业的国际话语权。全国人大代表、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缪汉根表示,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牵头行业资源,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瓶颈,跨越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死亡之谷”,进一步提升江苏产业核心竞争力。

要“耐得住性子”,打“持久战”。“特钢是体现国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产品,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攻关,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做大做强做优特钢新材料产业。”全国政协委员、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董事长钱刚说,未来,集团在聚焦关键环节和前沿领域方面,要强化战略谋划和总体布局,将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发展,推进项目产品技术产业化应用,持续攻坚“智改数转”、高标准创建全球“灯塔工厂”,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蓄积新动能新优势,打造世界一流特钢企业。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胡雅蓓建议,继续围绕江苏重点培育的50条产业链,在产业细分领域深入实施引航企业培育计划,培育更多掌控全产业链的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集合产业链上生产、供需各环节的中小企业,形成以“链主”企业为核心的具有协同创新优势的产业链和创新生态圈,通过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创新平台的有序开放,实现价值共创共享。

分享到:

 
版权所有:江苏机械门户网  苏ICP备14020118号-1

该网站由小贝网络工作室提供技术支持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