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技术创新与产教融合研讨会于2024年7月12日在上海理工大学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上海理工大学承办,旨在探究机械工业技术创新路径,强化校企合作与需求对接,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推动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一体化发展。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学东院士,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钱锋院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宋志明,上海市教委科研处处长范仁华,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凌宇、校长丁晓东,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总工程师温顺如等出席会议。本次会议受到全国各大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来自140多家单位的400余人参会。大会开幕式由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华教授主持。
张华主持
首先,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凌宇代表上海理工大学致欢迎辞。王凌宇书记指出,工程教育具有跨界性,而产教融合是培养工程人才的必由之路。上海理工大学在办学中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持续贯彻“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的理念,不断探索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产业与院校的双向赋能。他表示,本次会议是将产业技术创新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相融合的一次重要探索,希望本次会议能够成为交流和友谊的桥梁,助力机械工业行业发展。
王凌宇致辞
上海教委范仁华处长在致辞中指出,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性力量。高校应该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突破口,以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着力点,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需求点,聚焦重点领域着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此来加快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他呼吁,借助产教融合平台,为推进技术创新、协同育人谋实事、出实招、解难题,为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范仁华致辞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宋志明代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致欢迎辞。他指出,机械工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工业的重要支柱和主导产业。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制造企业密集、技术创新成果显著、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并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布局下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相容相通、和谐共生。希望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共同交流探讨科技创新与产教融合的经验心得,探索新的产学研结合体制机制。
宋志明致辞
大会报告环节由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华教授主持。
首先,丁晓东校长作了题为“产教融合的新思考和新探索”的大会报告。丁校长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依托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在产教融合领域的新探索、新经验。作为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的重大需求,依托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优势学科,通过跨学科创新主动服务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国际实验室和特色平台为载体,凝练聚焦特色研究方向,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和跨学科创新。他回顾了国内外大学产教融合历程,对产教融合提出新思考和新建议。
丁晓东作大会报告
陈学东院士作了题为“涵养颠覆性技术培养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会报告。陈院士指出涵养颠覆性技术培育环境,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未来产业新赛道,形成新质生产力,对我国有效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争取并保持科技创新引领地位和产业主导具有战略意义。报告提出了产教融合的新思路,培养工程师的科学素养,高校教师及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基础。
陈学东作大会报告
钱锋院士作了题为“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和机制探索”的大会报告。钱院士总结了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以及国际工程教育的现状与趋势。他表示突破“工科”、注重通识、产业创新、学科交叉,打造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体系,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对于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钱锋作大会报告
主题报告环节由杨铁成主任主持。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浙江工程师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薄拯教授、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海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十八研究所黄玉平研究员、东南大学宋爱国教授、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冯爱新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改革实践”、“专业第一,和合同创—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科技创新实践”、“机械基础件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之路--以行星滚柱丝杠为例”、“智能感知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思考”、“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科技人才赋能民营装备制造业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
薄拯作主题报告
张海峰作主题报告
黄玉平作主题报告
宋爱国作主题报告
冯爱新作主题报告
(中国机械联科技工作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