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年上半年销售业绩不断攀升,7月份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预计全年实现销售两亿元目标。”日前,记者在海安金锻工业有限公司采访时,公司副总徐舒翔信心十足地说。
作为一家台商投资企业,金锻工业2012年来海安设厂,2013年正式投产,第一年开票销售即突破1亿元,2014年实现开票销售1.56亿元,今年开票销售目标2亿元。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金锻工业为何能在海安发展得风生水起、一路向好?
“我们的秘诀就是采取‘软硬兼施’战术。软,就是以人力资源为保障,壮大企业软实力;硬,就是以技术改造为手段,提升企业硬实力。以软硬实力双提升助推企业成功逆势飞扬。”面对记者的疑问,徐舒翔这样回答。
在技术上用真功,从改造中要效益,金锻工业以持续加大技改投入,不断提升企业硬实力。
金锻工业主要承制汽车零件、工程机械零件、五金机械零件、机车零件、货柜零件等锻件毛坯、热处理及加工制造,产品包括汽车底盘零部件、主被动齿轮、轴承轮毂、转向节等保安部品。走进公司锻造车间,只见偌大的机器旁,几名工人身穿工作服,在生产线上有序忙碌着。据副总蔡志铭介绍,这是企业去年6月份新上的一条钢锻生产线,该生产线新购置了华中科技大学研制的630T电动螺旋压力机及台湾进口其它配套设施设备,总投资600万元。“这是企业技改扩能的一个缩影,选配自动喷雾系统、机械手等部分自动化设备,不仅有效节省了人力,提高了产能,也大大提升了产品的精密度和稳定性。”蔡志铭告诉记者,目前,该生产线已正式投产,每月可新增钢锻件产能150吨以上,形成效益250万元左右。
技术改造,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年4月,金锻工业投资950万元,在原有6条钢锻生产线的基础上,新增1条钢锻生产线,新购置台湾进口1600T热模锻压力机及其它配套设备。“相比过去6条生产线每月只能实现产能1000吨左右、效益1200万元,仅这条新上的钢锻生产线每月就能新增产能300吨以上,形成效益400万元。”蔡志铭告诉记者,自这条生产线正式投产后,客户订单源源不断,企业也真正尝到了技改的甜头。今年企业又在铝锻项目上投入3000万元,新上4条生产线。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金锻工业通过提升人力资源软实力,构建了一支生机勃勃的人才队伍,不断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今年1月份,金锻工业与海安技工学校签订协议,合作建立冠名班。“金锻班”从技工学校一、二年级学生中选拔60人组建,每年企业给学校3万元管理费,另外还设立奖学金、助学金。金锻工业管理部课长何洪均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企业已经先后组织对冠名班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技术、安全、卫生等各类培训10次左右,成效显著。7月份首批“金锻班”学员30人已进入企业就业。
“自从企业落户开发区以来,开发区本着‘倍加爱护企业’的理念,给予我们很多帮助和支持。”徐舒翔说,在用工问题上,开发区组织各街道积极帮助企业招聘。今年企业参加了洋蛮河、韩洋等街道举办的企业招工直通车活动,引进本地职工30多人。企业还参加了开发区组织的赴外招聘活动,先后走进南京理工大学、淮海工学院、淮阴工学院参加校园招聘会,引进技术人才12人,赴陕西6个县区参加专场招聘活动,引进县外蓝领职工20多人。另外,通过员工以工引工,企业还引进本地职工20多人。
截至目前,企业共有职工270人,其中本地员工133人,约占全厂总人数的50%,大专以上学历66人,约占全厂总人数的24%。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活力充沛的职工队伍,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