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是,必须清醒看到,我国是第一制造业大国,还不是第一制造业强国。从制造业强国这个角度看,我国还有很大差距。在许多领域,我们挣的依然是吃老本的资源钱、技术含量低的“血汗钱”。因此,在自豪和骄傲的同时,也应当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马克思说,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中国制造2025”,就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战略之举。
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意义
“中国制造2025”是适应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从世界范围内看,制造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核心要素,工业化推进到哪里,哪里的经济就会蒸蒸日上。然而,20世纪中叶和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重要产业转移,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基于发展新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需要,将劳动密集、资本密集的产业转移了出去,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下降,一度引起经济学界一些学者的恐慌,提出了产业空心论。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美国人意识到,现代服务业不能够独自支撑起一个大国的经济。2011年,美国政府正式启动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提出“在哪里发明、在哪里制造”的口号。自此,老牌制造业强国都开始重新审视新工业革命,先后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引领和规划民族制造业创新与未来发展的纲要,如德国 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科技工业联盟”、英国“工业2050战略”等。“中国制造2025”,是适应这种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是在国际制造业舞台争取话语权的需要。
“中国制造2025”是适应技术爆炸式创新的迫切需要。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 ”的进程不断加快,深刻改变了制造业的产业组织方式、产业演变次序、企业发展模式、市场竞争焦点等,让制造业发生了颠覆式的变革,由产品的提供者变成了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推动着生产制造的智能化发展。这种智能化是一种多向“交流”,工人、机器、产品、原料、物流、用户等与生产、供应和使用有关的各个环节之间,始终保持着畅通的信息互换,使生产和服务实现最优化组合。“中国制造2025”,适应了这种技术发展趋势。
“中国制造2025”是加快我国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我国制造业面临着粗放型增长、竞争力不强的困境,根本原因在于创新资源、创新动力、创新价值实现和创新激励不足。“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在国家战略高度,制定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时间表,通过自上而下、有力有序的战略部署,最大限度调动全社会力量齐心合力共同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说,“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战略之举。
实施“中国制造2025”需着重把握的关键点
一是创新驱动。创新能力是制造业强大的根本。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的创新能力指数在世界上仅处在25名~30名左右。2013年我国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0%,但与多数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创新是制造业强大的根本,创新驱动就是以制造业各环节、各领域的创新,提升高端的话语权和对产业的掌控能力。
二是协调联动。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过程是跨行、跨界协同创新的过程,需要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单位的协作才能实现。就特定制造业产业链而言,整条产业链的创新与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协调联动才能实现。包括从短链上突破,在产业链薄弱环节攻关;从配合上完善,提高产业链中关键产业发展水平;从合作中升华,协同科技攻关、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等科技设施共建等。
三是构建产业生态圈。制造业拥有最为复杂的产业生态,一件产品往往由多则上万的零部件构成,其发展需要来自其他产业的原料、零部件、生产设备、研发和监测仪器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支持。通过建设产业生态圈可以不断增进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
四是创新型人才。制造业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决定各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制造业的复杂性决定了打造强大竞争力需要多层次、高素质的劳动力,包括从事高水平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家,从事产品开发和原型设计的研发设计人才,将产品原型或实验室成果进行工程化放大的工程技术人才,在工厂第一线的生产、管理等 应用技能型人才和熟练技工,以及营销、售后服务型人才等。
五是服务化。制造业经过长期的分工与协作形成了链条式发展的产业体系,在整个价值链中咨询、创意、研发、设计、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服务活动的价值含量日益增高。越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产品中内含的服务价值就越高。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不仅仅在于制造业本身,还在于服务于制造业的所有服务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创意、开发、设计、管理、融资、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一系列产业的创新发展和相互支持。
六是绿色化。走绿色制造的发展道路,是世界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当前,发达国家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双重目标出发,构筑起绿色壁垒及相关技术壁垒,以防止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进入,这对我国制造业管理和工艺技术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推进制造业绿色化势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