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图文 |
|
|
|
|
成都机器人 警惕“高端产业低端化” |
| 内容来源:四川日报 浏览次数:2230 更新时间:2014-08-29 | 2013年,全球机器人销量达到17.9万台,中国以3.7万台的总销量超越日本。作为西部重要制造业城市的成都,机器人产业该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子来?8月28日,2014年中国(成都)国际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在蓉召开,200多名行业精英和专家学者为成都把脉。
现状产值不高但增速可喜 目前,成都市已拥有成焊宝玛、广泰实业、焊研威达等机器人及其相关配套企业20多家,2013年,成都机器人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99亿元。
尽管产值不大,但成都市机器人产业却有厚实“家底”—全市聚集各类研发机构718家、高校52所、国家级科研机构46家、专业技术人才总量135.5万人。在机器人产业上,其中,多项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近年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还为其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优势。
“从当初100万元起家,到现在经过6年时间,我们商用无人机产品今年将实现近30亿元的产值。”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宏介绍,其所在公司的研发水平还赶不上成都的很多公司。“但我们充分整合资源,创新产学研模式,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成都机器人产业总值相对较小,但保持了超过20%的年增长速度。”成都市科技局局长唐华也认为,突破的关键在于校院地之间协同创新的进一步优化,随着成都刚刚出台促进校院地协同创新的“成都十条”的实施,这一问题将尽快得到缓解。
突破成都要走差异化道路
“集中力量,突破关键点,在核心技术上下功夫。”中国工程院院士封锡盛表示,“重整机、轻部件”的观念急需改变,现在的竞争越来越转向“关键部位”。
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也认为,要注重避免“高端产业低端化”的陷阱,关键是核心技术、差异化竞争,突出自身的优势,“不要到最后却成了机器人产业是高端的,却是大量做的是机器人低端加工制造的产业布局。”
在成都,机器人产业差异化竞争优势已然明显:电子科大在穿戴式骨骼机器人技术成果已准备进入生产制造环节;四川大学面向医疗的纳米机器人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构建了多结构域蛋白质分子机器;以611所为核心的我国无人机产品和技术,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和以色列;富士康成都基地已建成15个楼面“关灯作业”的“无人工厂”……“选择‘成都特色’,避免‘遍地开花’、‘一哄而上’,避免重蹈光伏与风能产业乱局的覆辙。”目前,成都已初步确定发展方向:优先发展工业制造领域机器人,稳步发展家庭服务型机器人,支持打造全国无人机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发展机器人维修、培训与服务产业,力争成为国内重要的机器人研发制造基地。 | 分享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