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图文 |
|
|
|
|
品质先行 推动供需结构升级 |
| 内容来源:中国工业报 浏览次数:2000 更新时间:2016-08-03 | 在日前举行的提升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研讨会暨质码品质溯源平台启动仪式上,中国质量协会会长贾福兴指出,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因此我国要确实把提高质量、提升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为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经济与社会发展需品质先行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实施质量强化战略,全面强化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检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监司副司长章吉青指出,人讲品行,物讲品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都需要品质先行。目前,社会公众对物质需求已经从量的概念走向了质的概念,就必须提品质、创品牌,提升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黄国梁认为,产品品质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果全社会都重视品质,改变以往追求便宜、追求物美价廉的那种理念,真正实现物有所值,就会鼓励更多的品牌诞生。但品牌的形成既有技术创新的结果、管理的结果和文化氛围,也有市场监管和消费者理念的问题。 黄国梁表示,其实品质即一个企业的产品,反映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更折射的是一个企业特别是法人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现在,好多企业都在追求做大做强,其实做大了未必做强,跟人一样,长胖了未必长壮了。但是,企业做强了就有可能做大,任何一个企业发展都有一个盈利的临界点,好多企业在追求做大的过程中,往往突破了安全的成本底线,甚至突破了质量安全的底线。所以说,追求品牌要有一个新的理念,要做到优质优价,就要有质码品质的溯源平台,不但方便了消费者,提高了需求侧的生活质量,更主要是推进了供给侧的产品质量。 海尔家电产业集团首席质量官兼副总裁任贤全强调,质量是企业永远的主题,但在互联时代,质量的标准是没有标准的,因为质量的标准是用户定义的,所以质量的标准是动态的和静态的。在互联网时代,即便产品是完美无缺的,产品是无懈可击的,没有任何问题,但用户不见得能够接受,不见得能够喜欢。因此,用户不喜欢就说明产品质量不好,那么企业就要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发展探索质量模式。 提升品牌引领作用 贾福兴指出,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 全面认识质量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提升品牌引领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质量和品牌已经成为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总体体现,代表着国家的信誉和形象,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是打造我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但是,我国品牌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国际知名品牌还很少、产品质量水平不高、质量控制手段和水平有限、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比较突出。 在此背景下,关注中国品牌发展,关心支持帮助品牌工作,切实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要想真正获得市场认可和消费者的亲睐,真正做大做强,实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紧紧依靠质量和品牌,通过品牌的提升更有力地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满足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形势、新要求。 各方协同推进 政府引领、社会参与、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社团组织的平台优势和推动作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我国将以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和社会的参与作用。 就政府而言,就是要进一步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进一步优化政策法规环境,始终关注并支持帮助自主品牌发展壮大,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引导和推动社会各界广泛营造良好的质量和品牌发展氛围,为发挥品牌的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保驾护航。 就企业而言,就是要切实增强品牌意识,提高品牌培育能力,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建立和完善品牌管理体系,切实提升自身品牌价值。就是要苦练内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追求卓越品质,提升供给质量,不断适应和满足用户与市场的需求。就是要诚实经营,信守承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 就社会力量特别是社团组织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挥品牌优势、专业优势,通过组织开展好各类品牌推进活动以及品牌推广与服务等,推动品牌工作持续发展。就是要广泛凝聚政府、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等各领域的质量推进力量,致力于大力推进我国质量事业的发展,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工具和方法,推行更高的质量标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搭建持续创新平台,增强品牌建设的软实力,提升优秀品牌的引领作用。 另外,要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品牌品质管控新思路、新模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近年来,质量的内涵已经由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扩展成包含企业发展质量和经营质量以及国家发展质量、经济增长质量、环境质量、生活质量等内容的“大质量”概念,强调构建全流程闭环式的品质管控体系,以此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进而促进全面质量的提升。
相关报道 供给侧改革需要处理的四对重要关系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结构性改革要扎实落地,就必须抓好几个关键点: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重点是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核心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键是推动社会创新,根本是深化改革开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处理好以下四对重要关系: 一是长期发展与短期增长的关系。供给与需求两侧关系既对立又统一,需求管理政策侧重于在短期内通过相机抉择,实施反周期政策实现供求动态平衡,使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能为中长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但是,需求侧管理难以自动实现供给结构的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重于通过中长期的科技、制度和管理创新,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改善供给结构,释放新需求潜力。但供给侧在短期内应对经济波动效果有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长短结合,短期需求侧管理要把握好一个“度”,为中长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好一个“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在经济增长合理区间借势改革,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资源培育新增长动力。 二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给和需求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供给必须以需求为目标,需求又必须依赖供给,两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这就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脱离需求一方。如果供给侧一味增加新产品供给,若需求不变,社会有效需求潜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还有可能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以扩大社会福利有效供给为着力点,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从而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切实提高社会消费能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围绕“低端同质、高端不足”,着力于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有效需求稳定增长提供重要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应着力于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打破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为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能。 三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更不是万能的,政府与市场必须各就各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重新搞计划经济,不能再走政府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增长的老路,而要痛下决心破除行政垄断,切实减少和消除经济体系中的扭曲。应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化价格引导资源向更富有效率的领域集中。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要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各级政府在减少市场干预、破除垄断、推进国企改革等方面,要起关键推动作用。在新常态下,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必将降低实体经济的发展成本,释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活力。 四是国际与国内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妥善协调好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之间的关系,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向中高端迈进;既要走出去加强对外投资,又要继续引进先进资本推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面对全球化新趋势,我国要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颠覆性创新”机遇,在全球市场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将我国打造成全球中高端要素集聚的“高地”,同时推动我国各类要素向全球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打造中高要素集聚高地、改变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必然要求国内要素供给结构和配置方式进行调整,由此还必须改革相应体制机制,破除对外开放的制度性壁垒,主动与全球贸易规则实现有效对接。另外,我国还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制度供给体系建设,为我国进一步“走出去”争取有利条件。(马晓河)
上半年经济数据如期出炉,显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尤其在工业领域,积极因素不断呈现,生产增速逐渐趋稳,工业企业效益状况改善,高技术产业和转型升级快的行业运行态势较好,信息通信业平稳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效应初步显现。 | 分享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