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1号、C919大型客机、神舟飞船……这些耳熟能详的“国之重器”,很多重要部件的力学环境实验,都离不开苏州苏试试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振动台。
苏试前身是始建于1956年的苏州试验仪器总厂。从1962年制造了国内第一台电动振动台产品以来,苏试瞄准主业,致力于力学环境试验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全面的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的提供,成为业内首家上市公司。
振动台属于力学环境试验设备,主要应用在工业领域,苏试试验董事长钟琼华解释,“人生活在环境中,机电产品同样生活在环境中,环境必定对它们产生影响。比如,研发汽车的过程中,所有零部件必须经过抗震试验、温湿度试验、雨水沙尘试验等。振动台是进行抗震试验的设备。”
时光倒回到1985年,22岁的钟琼华从浙江大学毕业来到苏州试验仪器总厂。从研制数字化绘图仪起步,到CP-100冲击碰撞试验台的设计,钟琼华逐渐崭露头角。上世纪90年代后期,苏试连续亏损。
1998年,钟琼华拿着各方筹措来的180多万元和80多位员工股东一起,成立股份合作制苏州试验仪器总厂,集体下了“海”。当时,苏试欠银行和客户的钱达到700多万元。
看准了市场对大推力振动台急需这个“风口”,钟琼华花2000元买了一台仪器,组建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开发、推出中国第一台开关式功率放大器。2002年,苏试推出首台50KN大推力振动台,打破国外封锁,填补了国内空白。
早期,振动台主要应用在军品上,是航天航空领域必不可少的设备,但军工企业需求量有限。苏试试验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陈英介绍,2000年左右,中国的汽车工业、电子通信行业迅速发展,给苏试带来了更多机遇。所有的电子产品都涉及这方面的试验要求,这样一来,各种试验振动台的需求大幅上升,苏试的民品用户越来越多,订单纷至沓来。
此后,苏试不仅开始全面盈利而且快速发展。随着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企业不仅需要购买振动台设备进行内部试验,还需将产品送到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试验。当时国内企业还没有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看准市场需求,钟琼华开始向着试验服务的新增长空间出击,努力实现制造与服务“双轮驱动”。而这,成为苏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苏试广博环境可靠性实验室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雅年说,苏试是同行中最早从制造业向服务延伸转型的企业。2009年,苏试建立了第一个试验服务子公司——“苏州广博力学环境实验室有限公司”。此后,苏试遍地开花,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2个大中城市建设实验室,在全国形成连锁网络,为航空、船舶、核电、通信、电子等领域产品的环境与可靠性试验解决了大量难题。去年,苏试的主营业务收入中,试验服务收入与设备销售收入各占约50%,设备的毛利在35%左右,而试验服务毛利在60%以上,试验服务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去年苏试试验集团年收入高达4.89亿元,今年年中报显示,其营业收入再创新高,达到2.60亿元。从一家连续亏损的企业发展成为行业冠军,苏试有什么秘诀?
“首先是坚守主业。从第一台振动台产品开始,苏试始终瞄准主业,在细分领域中深耕、拓展。” 陈英说,“坚守”并不是一层不变,苏试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引领市场,这才完成了由纯设备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的转型。
技术创新是苏试腾飞的翅膀。目前苏试拥有有效专利101件,其中发明39件,主持参与制定32项国标及行标。陈英坦言,“改制前,老苏试厂是生产主导型企业。改制后,领导对技术非常重视,运用薪酬激励等措施调动技术人员积极性,苏试蜕变为技术主导型企业。下一步,苏试还将进行股权激励。”
许海燕
【专家点评】 50多年来,苏试始终瞄准振动台这一细分领域,坚守主业不放弃,同时在改制后,从生产主导型企业蜕变为技术主导型企业,成就隐形冠军之路。
振动台市场范围狭小,苏试瞄准风口,实施“试验设备+试验服务”双轮驱动战略,实现由设备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的转型升级。苏试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跨界”寻发展,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深度服务,从而扭转制造企业间集中于同质产品价格之间恶性竞争的局面,提高了综合竞争力,这是值得诸多江苏企业借鉴的。
朱新华(河海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