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图文 |
|
|
|
|
劳动力拐点来临 机器人正在占领中国工厂 |
| 内容来源:工控网 浏览次数:2078 更新时间:2014-11-12 | 2013年开始,广东、浙江和江苏等省份相继推出了“机器换人”的政府计划。例如浙江省就计划投入5000亿元,未来5年内每年实施5000个机器换人项目,推动工业生产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2013年,中国第一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买家。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共购买了近4万台工业机器人,比排名第二的日本多出了1万多台。全球每卖出5台工业机器人,便有1台销往中国。 这还只是中国尚处于萌芽期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创造出来的成绩。目前,中国制造业中每万人机器人拥有量只有23台,而韩国和日本的拥有量分别为396台和332台。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增长潜力将十分强劲。 劳动力供应拐点来临 体力劳动人口锐减是是影响当前机器人行业发展的第一因素。从人口结构来看,1962年后人口出生高峰期的劳动人口已达到50多岁,未来几年每年会有2600万以上的人退出体力劳动适龄人口,而每年新增的零零后仅1600万,剪刀差效应将造成每年体力劳动适龄人口减少1000万,十年累计减少1亿有效劳动力,这对年轻劳动力需求量最大的制造业来说,是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未来年轻劳动力的短缺将是一个中长期现象,制造业自动化程度提高将是确定性大的趋势且十分迫切,这是机器人/自动化行业未来投资机会的重要逻辑。需求推动是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进步促使国内机器人企业分享行业成长机会。以新松机器人为代表的国内机器人企业,在机器人本体、伺服、控制器、减速机等方面逐步获得技术突破,本体技术指标已接近外资品牌产品,国内企业在数控技术和自动化系统集成方面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能够快速切入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行业,分享机器人自动化行业的成长机会。 市场增长空间巨大,国产品牌成长机遇更为明显。预计2013年至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复合增长率达到35%,增加20倍,从2013年3.7万台/年,2023年增加到74万台/年;本体市场规模870亿元,本体市场增长空间15倍左右;系统集成市场在2500亿元左右,市场增长空间13倍左右。当前国产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占比仅四分之一,产值占比更低,国内企业成长机会大。 支持本土产业政策呼之欲出 央视一套《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两档重磅节目本周四再次聚焦机器人产业,分别以“新常态、新亮点”和“机器人来了”为名报道了国产机器人产业现状、主要国产机器人企业和机器人进口替代等内容,与日前工信部副部长、装备司副司长关于“十三五”机器人发展规划、产业支持政策的言论前后呼应,不仅再次印证了高层对于“工业4.0”和本土机器人产业的重视,也预示着国家层面机器人产业政策的临近。 工信部将组织制订我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和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力争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高端市场占有率达到45%以上。将机器人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是本届政府对内加快产业升级、保证支撑实体经济的制造业竞争力的既定方针。在未来的1-2个季度内,国家层面产业政策的兑现、各地政府配套政策的跟进,带来机器人板块新的一波主题行情。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认为,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目前国内在建机器人工厂超过30个,未来10年将是国产机器人的黄金发展期。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到2025年,全球先进机器人在制造业、医疗和服务等产业领域的应用可创造1.7万亿到4.5万亿美元的产值。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仍将快速增长,年增长达到25%以上,到2017年市场销量将达到10万台,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超过40万台。
目前在中国市场,外国机器人巨头处于明显的垄断地位。其中,瑞士ABB、德国库卡等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销量占比在70%以上,而国产机器人只占1/4的市场,且国产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也长期依赖向外资购买。 以机器人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重要的标志,中国机器人技术、产业起步较晚,要跟上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步伐,必须加快推进,力争在若干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工信部将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引导行业发展,同时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组织编制我国机器人产业行业标准体系结构图和标准明细表,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等方式扶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机器人正在占领中国工厂 很长一段时间,工业机器人在工作时必须与人类完全隔离。如果有人偷看到它们工作的场景,会觉得自己仿佛穿越到了机器人的侏罗纪时代—汽车工厂的灰白色调中,数不清的机器手臂举着沉重的货物快速移动。它们高好几米,机械关节发出“滋滋”的轰鸣声。一圈半人高的黑色护栏将这些机器人紧密包围,与可能接近的人类远远隔开。这让它们看起来更像一群凶猛的巨兽。 考虑到土地成本等因素,安川公司将工厂地址选择在了江苏常州,总投资达40亿日元(约3亿元人民币)。2013年6月,安川机器人常州工厂开始正式生产,产能达到每年6000台。据安川公司相关人员透露,到2015年,其常州工厂的产能将超过每年1万台。 ABB和发那科这两家工业机器人公司则更早地来到中国。发那科2002年在上海建设了自己的厂房后,从2003年开始分别在广州、深圳、天津、武汉、大连等地开设了分公司。而早在1994年,ABB就已经在中国上海成立机器人部,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一批全球工业机器人制造商。 在中国,从海外整体进口通用型工业机器人的关税是零。而如果在国内生产装配机器人,需要从国外进口电机、减速机等核心零部件,这些都得付出一定的关税。额外税收支出会基本抵消人力和土地节约下来的成本。但跨国制造商相信,接近市场,才能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它们更在意的是时间成本和市场反应速度。 比如工业机器人从欧洲工厂交货,到中国的海运一般要花4到6周的时间,交货合作期时间跨度很长。如果在本地生产,交货期就会大大缩短,企业跟客户的沟通和配合将会更加及时与灵活。 由于3C工业中处理的零配件大多比较小巧,需要工人和机器相互配合操作,传统的大型工业机器人不再适合了。厂商喜欢的是那些能够和人类友好相处、并肩作业的中小型协作机器人。于是,这类机器人也开始成为跨国制造商的一个研发重点。 库卡和发那科的协作机器人目前都还没有正式进入中国,丹麦公司UniversalRobots(下简称“UR公司”)却已经在中国市场上开拓了近3年。早在2011年年底,UR公司CEOThomasVisti就决定,推动公司主打的协作型UR机器人进入中国。
| 分享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