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喜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这就意味着,省委省政府着眼全局精心部署建设的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腹地的苏南地区,安上了更强大的“创新引擎”。
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促进产业向高端攀升
9月中旬的一个午后,生物纳米园内的BioCAFE里一派热闹景象,一场别开生面的体外诊断行业沙龙正如火如荼。
“BioCAFE就是我们的‘车库咖啡’,产业交流、观点碰撞、资源共享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位刚刚落户生物纳米园不久的企业家告诉记者,各具特色的行业沙龙活动每周都在这里上演,成为苏州工业园区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一剂“提神咖啡”。
向技术前沿要动力,向产业高端要空间,是苏南发展的鲜明特色。7年前,苏州工业园区创立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如今,园区已集聚了5000多位高层次人才、200多家纳米技术企业,产值超138亿元。苏州工业园区也被列为世界微纳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八大产业创新区域之一。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事关苏南的前途和命运。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将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推动全面创新,推动苏南经济社会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历史性转变。”省政协副主席、省政府党组成员徐南平院士认为,苏南五市就好比人的“一拳五指”,各司其职方能成就拳头的力量。目前,苏南地区初步形成了以南京智能电网、软件,无锡物联网、集成电路,常州光伏、智能装备,苏州纳米、生物医药,镇江战略新材料为特色的产业格局。去年苏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万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3.8%。
建设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培植丰厚创新土壤
“南京科创特区环境非常好,在这里创业很舒心。”南京清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凌说。这个由清华、北大科研人员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落户紫金(江宁)科创特区才两年时间,今年销售额即将突破5000万元。
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从“1+8”系列政策到“科技九条”再到“创业七策”,近年来南京为科技创业营造了良好生态环境。截至去年底,南京集聚“321”人才920名,新增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研发机构21家,集聚科技型企业1400家。
全国第一部“科技人才创业”地方法规——《南京市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条例》,于10月1日实施。《条例》明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给特别社区内的企业,所得收益的至少60%、最多95%奖励给参与研发人员。 “这让高校里的科技人员很兴奋。”南京中医药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狄留庆说,不少教师表示将带着科研成果去特区转化。
“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抓好顶层设计”,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教授洪银兴强调,“精心谋划和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企业主导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形成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
改革创新,极大释放了科教资源潜力。目前,苏南5市均已跻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2.65%,早已越过了国际公认的科技起飞“黄金拐点”,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建设创新一体化先行区,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近日,中国“石墨烯”之父、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冯冠平正式受聘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项目经理,负责主导江苏“石墨烯触摸终端透明导电材料”研发项目。石墨烯,作为世界上最薄的材料,素有“黑金子”美誉,其产生的数万亿级产业空间也一度让冯冠平成了各地争抢的红人。
“我们项目经理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动用包括大学的资源、政府的资源以及企业的资源。”冯冠平告诉记者,在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采用国际通行的“项目经理制”。项目负责人由行业、市场竞争推选;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每一项决策,均由项目经理自行决定,研发绩效必须得到企业认可……
现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苏南设立14个专业分支机构,发展170多个战略协作单位,聚集1500多名高层次研发人员,初步构建起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产业研发创新网络。其中,第一批加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的14个研究所,全都是来自先进制造、新材料、纳米等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强将”。首批14个预备研究所全部来自于苏南五市。
截至目前,苏南八个国家级高新区已建有1885家独立研发机构;苏南地区集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5143家,科技型企业超过5万家,实现新兴产业产值占全省总量的60%以上。
“发挥好苏南的经济、科技和开放优势特色,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可为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发挥好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对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如此寄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