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图文 |
|
|
|
|
借力“工业4.0” 机器人2015年将如坐高铁 |
| 内容来源:OFweek 工控网 浏览次数:1943 更新时间:2015-01-04 | 在过去十年里,国内工业自动化发展迅速,在此过程中,极大地带动了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的增长。由于工业制造业的高度集聚,工业机器人市场同样被很多业内人士看好。曲道奎预测,2015年将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因为明年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将高速增长,同时全球企业在中国的布局基本完成,将进入国际市场进行检验。
近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方案》,其中明确,到2017年,广州6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相比今年10月公布的50%比例相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机器人产业经过了2014年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明年机器人产业将会迎来更快速的发展。
“工业4.0”东风吹热机器人产业 外界普遍认为,“工业4.0”又可以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是相对于前三次工业革命而言。简单来讲,CPS就是互联网技术运用于各行业,其核心就是通过应用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互联网,将虚拟系统信息与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完成各行各业的产业升级。
毫无疑问,正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中国,积极融入和布局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大势所趋。2014年,三一集团连续与SAP公司、IBM签署战略合作便是奔着工业4.0而去的,希望带动整个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带动全球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协同发展,成为中国首个“工业4.0”示范区。
据了解,“工业4.0”实际上是信息化和实体工业的融合,通俗来讲就是A股市场热门的智能机器人概念和物联网概念。今年以来,广州、佛山、中山等地相继出台政策,推进“机器换人”,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将机器人应用于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深圳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表示,珠三角工业机器人数量年增速已达30%,有些行业达60%。在浙江、东北老工业基地,“机器换人”也被视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助力。
无论是制造业复兴计划还是技术更新换代,以及当前最热炒的工业4.0概念,都离不开机器人产业内容。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 互联网”智能化数字生产方式将改变全球制造业格局,而拥有庞大市场容量的中国自然也不会缺席这场机器人盛宴。
政策利好不断明年扶持达百亿元 近年来,地方针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中央的扶持政策也不断加码。有国家部委人士此前据记者表示,国家将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发展规划的要求,稳步推进机器人行业标准编制工作,同时以搭建产需对接平台为重点,促进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
2012年以来,国家部委制定的规划和专项政策陆续出台,使得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轮廓得到进一步的明晰:2012年3月至4月,科技部相继发布《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2013年底,工信部出台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机器人密度达到100以上,基本满足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据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兼秘书长罗军透露,目前,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正在对机器人产业密集调研,预计2015年上半年会出台一系列进一步扶持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的政策意见。2014年内,相关部委对机器人产业已经有多项政策扶持,2015年国务院的角度还有更大的政策出台,扶持资金力度还会加大。预计工信部及科技部对该产业的扶持资金将再度加码上百亿元。
机器人制造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据了解,目前国内大部分知名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均已实现控制器的自主生产,在核心零部件上取得了突破。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器被称为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
目前新时达、新松机器人、南京埃斯顿等国内部分知名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均已实现了控制器的自主生产。控制器的自主生产意味着我国机器人企业在核心零部件层面的突破,虽然国际巨头相比差距较大,但随着技术和市场的推动,本土化控制系统将会逐步加强。
同时国内一些企业在精密减速器方面的研发正在稳步推进,浙江恒丰泰、江苏振康、北京中技克美等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秦川发展则在1998年就研制出了RV减速器样机。2009年,秦川发展在原有的250AII减速器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设计和改进,使产品在性能、可靠性和性价比等方面更具有竞争力。经过近6年攻关,广州数控在RV减速机最重要的两个性能——精确性和稳定性上都取得了突破,已经取得了两项工业机器人减速机专利,分别应用于公司的机器人及各种变位机上。
而相对于减速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市场未形成主要厂商垄断现象,而且几大国际厂商在中国也建立了分工厂,供应充足,产品价格相对合理。国内上市公司中,汇川技术、英威腾、华中数控、新时达等公司的业务覆盖伺服电机产品的生产。 | 分享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