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机械门户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账号
 
文章查询:
 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最新图文
  资    讯 更多..
4 甲醇产业生态勃发 加注站… 
4 电子产业蓬勃态势下焕发… 
4 数字化转型正当时!中望“… 
4 上海宝冶在武钢有限举办… 
4 百色北环线治塘右江特大… 
4 东百集团67周年红人跑:同… 
4 按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加… 
4 工业行业风向标—2025·C… 
4 探索“地瓜经济”新边界…
4 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
  法律法规 更多..
4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
4 中国出台能源法 专家称多…
4 江苏省工程机械产业高质…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七部…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
4 三部门关于印发《制造业…
4 国务院常务会通过《制造…
4 关于印发江苏省机器人产…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组…
4 省科学技术厅 省发展和改…
按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加速键”:内蒙古已建成绿氢产能全国第一

内容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浏览次数:19      更新时间:2024-12-03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氢能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高效利用和用能终端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具有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等多种优势,已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11月27日,在内蒙古包头市举办的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大会暨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氢能产业发展推进会上,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绿氢产业先行区行动方案》、《内蒙古自治区绿氢管道建设发展规划》。

据介绍,《内蒙古自治区绿氢产业先行区行动方案》旨在发挥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产业、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努力打造绿氢产业先行区。《内蒙古自治区绿氢管道建设发展规划》旨在打通上游制氢产业和下游消纳市场,实现大规模、长距离、低成本绿氢储运。

2024年以来,内蒙古新能源装机容量、新能源发电量、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均实现快速增长,内蒙古已按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加速键”,一个个氢能项目从纸上到地上、向深海。截至目前,内蒙古已批复39个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已建成绿氢产能3万吨,位居全国第一。内蒙古正在从大力推动绿氢替代、绿氢应用、绿氢转化、绿氢外输上下功夫,实现“能替尽替、能用尽用、能转尽转、能输尽输”。

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内蒙古是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多年来,内蒙古紧紧围绕战略定位,充分运用各项财政政策和资金,统筹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战略资源开发利用。中央财政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的下达,为内蒙古可再生能源产业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一方面,企业通过补助资金支持,可及时进行设备更新、技术升级、项目建设等;另一方面,补助资金可引导鼓励更多企业投身相关项目建设领域,进一步促进自治区可再生能源产业积聚发展,为内蒙古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中央财政近日提前下达内蒙古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32亿余元,主要是进一步支持内蒙古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规模化建设及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动能源低碳绿色转型,为内蒙古打造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赋能加力。目前,仅蒙西地区,已得到中央财政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支持的项目就达1394个,项目电力装机容量达2798万千瓦,每年补贴电量约569.4276亿千瓦时。

2023年,内蒙古新增装机近300万千瓦,总装机达到354万千瓦,装机规模跃居全国第二。在已批复新型储能项目的基础上,2024年内蒙古新开工1000万千瓦新型储能,建成投产650万千瓦/2900万千瓦时,2025年再新开工新型储能装机1100万千瓦,建成投产1450万千瓦/6500万千瓦时。截至目前,内蒙古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装机381万千瓦/764万千瓦时,已批复在建新型储能装机245万千瓦/469万千瓦时,已批复待建新型储能装机约1065万千瓦/2915万千瓦时。

2024年以来,内蒙古充分利用“头顶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优势持续发力,始终坚持“增电源、优电网、扩消纳、强储能”的思路统筹优化新能源布局,促进相关重大项目建设,新能源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从新能源装机看,前三季度,内蒙古新能源装机容量同比增长33.6%,新增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同期全区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74%。从新能源发电量看,前三季度,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能源发电量超过13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远高于同期全区全部发电量增速。与此同时,前三季度,内蒙古规模以上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其中,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2%。

可再生能源替代实施重大科技攻坚任务

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能源绿色转型,更好更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重要选择。《内蒙古自治区能源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要求,可再生能源替代实施重大科技攻坚任务。一是推动储能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方向科技突围。聚焦绿色甲醇合成、绿氨合成等高效长寿命的储能技术、不受资源约束的非锂电化学储能技术和本质安全的新储能技术、适应高频次快速响应的新储能技术和混合储能技术、新一代基于电化学物理模型的储能安全预警技术等,开展“储能与智能电网”、科技“突围”工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点位等国家和内蒙古科技重大示范应用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建设。

二是推动氢能关键装备自主可控、制取效率高和长距离大规模安全储运方向科技突围。大力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和内蒙古科技重大示范应用项目,开展燃料电池、水电解槽、氢气压缩机、中低压纯氢与掺氢燃气管道输送、掺氢天然气内燃机、加氢站用加压加注等技术攻关,建设氢能装备实证验证基地和应用示范工程,系统推进关键产品和重大技术攻关、中试转化、工程化应用。

三是推动新型电力系统高占比新能源、柔性智能电网、高比例绿电消费方向科技突围。聚焦高比例新能源主动支撑、交直流混联电网安全高效运行、多元用户供需互动与能效提升等重点方向,申报“储能与智能电网”、“智能电网2030”、科技“突围”工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点位等国家和内蒙古科技重大示范应用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优先推动科技示范工程纳入国家和内蒙古发展规划。

四是推动煤炭绿色智能开采利用和高效灵活发电方向科技突围。立足煤炭绿色开发利用、灵活智能转型,聚焦生态保护型开发技术与装备、煤矿地质环境精细感知、矿井水保护利用与固废利用、矿区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煤矿瓦斯高效抽采及利用、新一代高效智能采掘技术及装备、煤矿人工智能、超灵活燃煤发电、快速启停煤基发电、多能互补发电和二氧化碳捕集等重点方向,申报“煤炭2030”、“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等国家科技重大示范应用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优先推动科技示范工程纳入国家和内蒙古发展规划。

五是建立重大示范项目培育机制。建立能源科技创新培育项目库,项目库采用常年推荐、分批入库、定期发布、动态调整的方式管理。对确定的储能、氢能、新型电力系统、煤炭绿色开发和高效灵活发电等重点方向的入库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帮助项目实施和进行相关成果转化,支持项目成果申报国家、内蒙古的奖项,进行宣传推广和典型经验交流。

推动储能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2024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充分发挥政策落地工程专项组办公室职能职责,紧紧围绕《内蒙古自治区政策落地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配套政策出台、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四方面重点任务,建立“工作推进、综合协调、总结评估、宣传推广、督办通报、动态调整”六个机制,全力推动各项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切实把政策红利变成现实生产力。

内蒙古要求,为进一步加快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推动储能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集中建设,合理规划全区新型储能发展布局,集中在新能源汇集区和电网关键节点建设大容量储能电站;二是坚持集中储存,推动独立储能集中接入电网,集中储存新能源富裕电力,在电力供应紧张时段放电,促进新能源消纳,增加电力保供能力。三是坚持统一调度,推动独立储能接受电网统一调度,根据电网保供和调峰需求,统筹安排储能电站充放电,提升储能利用效率。四是坚持安全发展,严守安全底线,加强新型储能安全风险防范,明确新型储能各环节安全主体责任,保障新型储能项目建设运行的全过程安全。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加快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从试点示范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内蒙古自治区绿氢产业先行区行动方案》提出实施五大行动,即创新能力提升行动,风光制氢提质增效行动,扩大绿氢需求行动,基础设施建设行动,产业链强链行动;重点推进风光制氢氨醇项目建设,参照风光制氢项目配置新能源规模,上网比例参照制氢项目执行,支持先进技术、装备申报领跑者计划,要素资源予以全面保障,采取优化风光配比,降低用电成本,延伸产业链条等综合措施,支持已建成项目,深入示范,鼓励冶金、煤电行业利用绿氢降低能耗。

输氢管道作为绿氢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衔接绿氢规模化开发与消纳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大力建设绿氢管道对推动全区绿氢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自治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自治区绿氢管道建设发展规划》结合绿氢资源和市场需求分布,按照就近消纳优先、互联互通互补原则,重点打造“一干双环四出口”的绿氢输送管网,全面打通内部消纳和“蒙氢外送”通道。“一干双环”即环鄂尔多斯市的西部环网,环赤峰市、通辽市的东部环网,贯通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的中部干线。“四出口”即在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布局绿氢外送出口,汇集绿氢资源外输至京津冀、辽宁、陕西、宁夏等用氢地区。


作者:孟凡君

编辑:孟凡君


分享到:

 
版权所有:江苏机械门户网  苏ICP备14020118号-1

该网站由小贝网络工作室提供技术支持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