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采煤工作面是电液控,自动化工作面也都不再是新生事物了,煤矿装备的发展日新月异,过去 ‘一把手镐一棚窑’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日前,作为20多年工龄的采煤机电工,神源煤化工综采二区职工陶维智深有感触地说。
“人机共舞”的故事在井下还有很多。
“人机搭配”省力气
也就是10多年前,从井口走到采区、再从采区到掘进迎头,光是走路就要数千米。”10月29日,讲起现在井下新变化,神源煤化工综掘一区职工张建辉感触很深,他一边摇头一边调侃说: “有时巷道坡度大,一个班跑几趟,腿都打摆子,比爬次黄山都累。”而现在大巷有乘人车,进入采区就有单轨吊、乘人器,一直把人拉到迎头,路都不要走几步。
“过去装备水平达不到,很多减轻职工劳动强度的想法难以实现,近些年,煤矿装备水平随着国家发展、科技进步也迅速提升,很多难题得到了解决。”该公司机电装备部部长许良志介绍说,就像地面立体式、多样化交通工具一样,煤矿井下人员运输装备也是 “鸟枪换炮”,柴油机单轨吊、单向活动抱索器架空乘人设置等新装备让井下适应性、安全性、舒适性都有很大提升,职工劳动强度得以大幅下降。
“人机合一”出效率
作为有20多年工龄的 “老掘进”,神源煤化工综掘二区队长周安军身高1米6,又很瘦小,很难想象当年,他抱起七八十斤重的锚杆机在井下健步如飞。
“能用机械化,谁愿意出 ‘憨力’,过去是炮掘居多,现在普遍是综掘,还有掘锚一体机,巷道修护也用上了巷修机,效率不可同日而语。”综掘机使用机载临时支护,提高临时支护可靠性,减少人员作业。凿岩台车打眼配合无轨胶轮车出矸,逐步取消人工打眼和耙矸机出矸,提高打眼效率,减少职工劳动强度。
周安军掰着手指头算了算,现在的小班用人比他当年减少接近一半。轮胎式防爆装载机、凿岩台车、湿式喷浆机等一系列新装备逐步改变了掘进的劳动组织、施工工艺、工序流程、劳动效率,在减轻职工劳动强度的同时也倒逼人员技能素质的提升。 “过去管的人多,现在管的设备多”。周安军总结道。
对 “人机合一”出效率感受颇深的还有综采一区。该区施工的采煤工作面使用电液控支架,可实现成组自动移架和推溜,并具有工作面支架集中控制功能,支架与采煤机的运行状态和数据可以传输到主控制台和地面中央控制中心。工作面采取单轨吊运输,实现一站式运人运料,减少中间作业环节,提高运输效率与安全可靠性。
“9月份,我们一个区单面生产原煤近10万吨,这还是因为受地质条件所限,在以往,这是不可想象的!”该区区长武振介绍说。区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机电检修工作, “没有装备的良好运转,就没有产量、没有高效率。”
“人机共舞”为安全护航
电脑屏幕前,保运区区长曹孝麟轻点鼠标,管辖范围内的压风机房、皮带机巷、井下大泵房的画面一览无余,各项重要数据一并显示在屏幕上,这些工作地点有个相同点:都是无人值守的车间或硐室。该公司煤流、排水以及地面通风、供电、主提、压风等多个系统均可实现远程监控,达到监、管、控一体化。
装备的升级换代对安全管理产生了深入影响,瓦斯治理工程实行视频收尺,井下巷道地压数据、水文监测数据、瓦斯浓度数据、粉尘含量数据实时掌握,人员定位系统、井下扩播系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健全等提升了矿井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要克服安全的顾虑和 ‘人总比设备可靠’的错误思想,摒弃 ‘人海战术’,要认识到综合自动化、信息化是大势所趋,践行好 ‘人少则安、无人则安’的理念,就可以推动矿井安全集约高效发展。”曹孝麟说。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煤矿智能装备和机器人研发应用, “作为一个从事机电工作的人,在这个新时代是幸运的,我们将见证 ‘人机共舞’创造出更多不可能,未来的发展空间不可限量。”面对未来,曹孝麟信心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