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图文 |
|
|
|
|
信息化“植入”,制造业变局可待 |
| 内容来源:青海日报 浏览次数:2256 更新时间:2014-12-11 | 仅凭6台服务器就可以掌控整个公司包括苏州研发中心及广州销售中心的物料、营销、生产、电子商务等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数字化车间,全自动的机械手上下不停地抓零件,速度又快、又精准,过去车间有一千多人,现在只有五百多人,而且产量还加大了;全自动喷塑流水线实现清洗、喷漆、打磨、烘干的全封闭生产,可以减少70多人的工作量。 而在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中央集散控制管理系统(DCS)建设,可以直观的使企业的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有效结合,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效控制污染和安全生产的目标。 将信息化植入传统制造业带来的是乘数效应,而其背后,则孕育着一场新的变局。“信息化”无疑成为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助推器。 “两甩”工程效果突出 近几年,青海省以装备制造业作为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信息技术瓶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内涵、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等各个层面上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产业,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十一五”开始,青海省启动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提出了大力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务求取得关键性突破,并按照“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创环境”的方针,有重点、分层次的组织和推进青海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发展。 青海省制造业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田耘告诉记者,“十一五”开始,制造业信息化主要开展“甩图纸”和“甩帐表”的“两甩”工程。青海省选择20家制造企业,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投入及企业配套投入达到5000多万元,积极开展信息集成技术推广应用,提高了企业现代化管理、研发和生产装备的总体水平。 信息化与制造业对接,最直接的效应,是提升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 青海第一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和青海华鼎重型机床制造有限公司采用三维(CDA)为核心的技术实现设计过程的实体造型、过程绘图、模拟装配、运动状态仿真等系统继承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数控机床精密化制造水平,提高了企业新产品开发试制能力,缩短了新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了企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 “使用SAP系统,在这个界面里可以看到订单的状况、库存,这个系统可以将产供销所有系统都包括在里面。像中石油、海尔、联想等大的集团化公司都在使用。”青海量具刃具有限责任公司信息主管侯军一边在电脑上操作着一边对记者说。量具刃具建立的基于SFC统一数据库管理平台,主要包括:制造数据收集和机床监控,“电子跟单”系统,刀、夹、量具以及成组件管理,各类机床仿真加工等六大管理系统应用,解决企业上层信息系统与下层信息系统的数据相互交换问题,为企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奠定基础。 有数据显示,“十一五”的五年间,青海省20家示范企业年销售收入从13.75亿元提高到19.92亿元,企业平均制造周期下降18.2天,某企业平均订单响应时间下降18.4天,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53.7天。累计开发新产品119个,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3项,获得授权专利20项,制定国家级行业标准12项。 深度融合破解瓶颈 到了“十二五”,青海省在“十一五”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20家企业开展设计制造数字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应用,并将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行业纳入,提升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分析及仿真等方面的高端数字化技术水平,引入数据仓库技术,提升企业市场营销、生产计划和成本分析与控制等重要决策行为的智能化水平;把先进的管理思想落实到ERP系统之中,扩展和增强企业各个系统之间的功能互补性,形成先进制造技术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生产运行单位并带动数字化生产车间建设,进而辐射、推动其他相关企业的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实施。 “这是一台日本雅马哈公司的机器人,这是机械手,是最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科技自动化生产设备,它是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特点是可通过各种传动装置,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编程来完成各种预期的作业任务,在构造和性能上兼有人和机器的优点,尤其体现了人的智能和适应性。我们公司计划在套管、激光、绞丝、压轴套等生产工序中加装机械手来代替人工,目的是降低人力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零件加工质量。”侯军向记者介绍着。据了解,机械手可以代替人的繁重劳动以实现生产的自动化,能在有害环境下操作以保护人身安全,因而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冶金、电子等多种行业,同时由于用工缺乏、人工成本逐步加大,导致了机械手在全球的广泛应用,使产品品质得到保证,很好地控制产量和进度,提高公司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盐湖化工行业、有色金属冶炼等青海支柱产业领域,利用物联网、与安全泄放系统进行科学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实现生产数据即时在线监测,实现低成本、低排放连续安全生产的目标。其中以青海盐湖工业集团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示范企业,该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在产品生产周期和生产成本等方面明显缩短和降低20%以上,通过信息化的应用,实现了企业集中化扁平化新型管理模式,提高企业信息化总体应用水平。 在新能源和新材料行业,针对光伏产业多晶硅生产能源消耗大的特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硅提纯、晶硅切片等环节的开发应用,推广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多晶硅生产管理指挥平台在新能源和新材料行业中的示范应用。其中以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的中央集散控制管理系统(DCS)建设,使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信息有效结合,使企业的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有效结合,实现企业的“管控一体化”。 政府助力分类推进 当前,我省已进入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相对于全社会对科技的不断增长的需求,我省面临许多挑战。 据了解,省科技厅积极落实国家有关税收政策、产业政策,深入研究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将“123”科技支撑工程、“双百企业”行动和“节能减排”科技行动,与“青海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有机结合,通过地方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引导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投资者、实施者和受益者。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制造企业,其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享受税前研发费用加计抵扣的优惠政策。利用青海制造业后发优势,吸引战略投资者,建立“青海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发展基金”,支持基础较好的企业,增加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过程和管理过程信息化的投入,促其向智能化、数字企业迈进。 2014年———2015年,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以继续深化设计制造数字化和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为目标,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面向盐湖化工和有色金属行业的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课题和《青海省“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围绕青海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作用,着力突破企业在信息化技术应用和产业瓶颈,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力争到2015年形成4个具有区域产业代表性的信息化典型示范企业;在20家制造企业开展信息化技术推广综合服务机构;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化技术联盟,培训各类信息化人员2万人次;拉动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
| 分享到: | | |
|
|
|